透视落马干部的八种"致命心态"之二: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"贪婪心"

作风建设

2019-10-31

400

【编者按】“初心易得,始终难守”。回顾近些年来落马的党员领导干部,多少人走着走着,贪恋浮世繁华,欲望滋生,打开心门让贪婪和虚荣游走全身,继而走丢了初心,迷失了方向,偏离了轨道。到头来,一无所有甚至身败名裂。

正值第二批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火热开展之际,人民网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整合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、中国纪检监察报、检察日报等刊登的典型案例,为您揭开落马领导干部背离初心和信仰的八种“致命心态”,其后果何其惨痛。

今天推出第二期,聚焦既想当官又想发财的“贪婪心”

第一期:聚焦表面信仰坚定实则理想丧失的“虚无心”

全面从严治党、坚决反对腐败,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战略举措,深得党心民心。但在反腐高压面前,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却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高职位,利欲熏心、贪得无厌,耍尽手段伪装自己,最终走上审判席。下面这三位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……

挂名入股、违规经营,以借为名狂敛财

李雪平,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委员、副总经理,2018年7月,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浙江省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。同年10月,被开除党籍和公职。

从农村考入济南交通学校,李雪平的性格小心谨慎,对身边的各种诱惑抱有强烈的警惕之心。然而看着身边那些曾经的“小工头”成了“大老板”,他心有不甘:自己工作积极、能力不差,为什么不能也过上那种富足滋润的生活?加之身边越来越多人围着李雪平转并且频频引诱之,也让他进一步“自我催眠”:许多人都在做一些投资或经营性的业务,自己不做就亏了!此后,李雪平利用职务便利,做起了“生意”

欲望的口子一旦撕开了,便一发不可收拾。李雪平先后通过违规经营获利至少数百万元。慢慢地,“合伙经营”已经满足不了李雪平的胃口,他开始以借为名敛钱财。

明着收取老板们的钱财不敢,李雪平想出一种“打擦边球”的方法“规避风险”——以借为名。2004年,李雪平在担任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时,曾帮过郑某某不少忙,当时郑某某就送来50万元现金,被李雪平退回。事后郑某某一直表示,如果以后经济上有困难尽管找他。李雪平一直记着这句话,并与2006年向郑某某借款200万元。2011年浙北高速系列贪腐案件案发后,李雪平才将200万还给郑某某。此后再次向其借款100万,一直不予偿还。

“说白了,还是觉得自己帮过这些老板很多忙,他们也都明确表示过不用还钱,因而老是想着从他们那里弄点好处。”正是在自己亲手挖出的坑里,李雪平越陷越深。“一直根植在内心的贪欲萌生后,自己的人生观、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扭曲。贪钱手段不断升级,就这样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。”李雪平在忏悔书中如是写道。

送多大钱办多大事,为藏匿赃款绞尽脑汁

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原市委常委、集宁区委原书记杨国文出身贫寒,父母和祖辈都是地道的农民。从政之初,杨国文面对利益诱惑不为所动。在化德县任职期间,他曾当面拒绝过108万元的行贿款,并在大会上作为事例警示全县干部。

随着送钱人越来越多,杨国文表示“感觉当时是拒绝不了了,刚开始人家给拿30万元,我只收一两万,到后来越来越不能拒绝……”据查,向他送礼的干部及向他行贿的企业人员均达百余名,他的办公室成了排队送礼者的“交易所”,甚至在被留置的前一天,杨国文还在收取贿赂。工作人员对其办公室进行搜查时,收缴到杨国文还没来得及拿回家的20余万元现金。

收受贿赂逐渐成为习惯,杨国文将“送多大钱办多大事”变成了“原则”,即便是交往多年的朋友和同事、同学也不例外。2009年1月,杨国文收受了自己曾经的秘书田某某送来的30万元,违规为田某某实际拥有的两个公司支付政府奖励资金。时隔不久,当田某某找杨国文请求帮助解决其他问题时,杨国文未予理睬。杨国文的理由是,30万元是解决奖励资金的钱,不能解决其他问题。

这么多的财物如何处置?杨国文对此绞尽脑汁。亲属家的仓库、废弃的水箱、树林、装煤的库房,甚至鸡窝,都被他隐匿了大量人民币、外币、黄金、手表。

据统计,杨国文在十多年的时间里,利用职权聚敛不义之财,涉案总金额达1.5亿余元。最终,杨国文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八年,并处罚金300万元。

为升官全面造假,挖空心思收巨款

邢诒仪,海南省白沙县原县委常委、副县长,2018年7月被通报接受审查调查, 同年10月被双开。今年2月,邢诒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6个月,罚金350万元。

从初中未毕业的农村娃,到联防队长、村党支部书记,再到镇党委书记、县委常委,邢诒仪一步步走上仕途,并先后获得海南省文明生态村建设先进工作者、“四五”普法先进个人多项国家、省、市、县荣誉……殊不知,这些荣誉的背后充满了虚假与欺瞒。

学历是买的、年龄是改的、一些工作经历是编的,就连婚姻状况都是假的。几年联防队长的经历,让邢诒仪明白,不“提高”自己的文化程度对将来的发展有阻碍。为此,邢诒仪刻意结交有关人员,通过非法手段,获得大专文凭。随后,他又借着这个假的大专文凭,报名参加了某大学的函授本科,并取得函授本科文凭。

有了学历“资本”,邢诒仪如愿当上了文昌市东阁镇美柳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。“后来,意识到今后想要有更大的发展,必须对自己进行全面‘改造’。”邢诒仪说,在这一想法驱使下,他便开始了一系列疯狂的“包装”行动——

为在选拔乡镇干部时获得竞争优势,把出生年月从1966年1月篡改为1970年11月;为了在从政过程中更具优势,他又擅自修改了自己的工作经历、婚姻状况;为了在组织面前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,将自己购买的车辆登记在他人名下,其本人和家属名下的19处房产、地产,仅向组织报告了较小的7处,隐瞒了12处……几年时间里,邢诒仪更是成长为白沙县委常委、副县长,成了一名省管干部。

作为一名省管干部,邢诒仪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,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涉案金额之大。审查调查人员表示:“清点现金时,工作人员不得不开启电风扇给点钞机散热;保险柜中,有些钱甚至已经发霉。”

在白沙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,他通过帮人承揽项目等方式大肆收受贿赂,数额高达2088万余元,其中1600余万元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收受的,即便是得知海南省纪委监委正对其问题线索进行初核后,他仍然没有收手,收受了他人100余万元。

邢诒仪有一个所谓的原则:只让自己信得过的人做项目,只收受自己信得过的人的财物。邢诒仪认为“收亲戚朋友、身边人的钱安全,这些人是不会告发我、不会害我的。”。涉案的12个行贿人中有9人与其沾亲带故。

小结

权力是谁给的,怎么看待权力,有权后怎么用,这是每个从政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。每个手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,面临的诱惑和风险无处不在、无时不有,而且权力越大诱惑越多、风险越大。稍不留神,就可能陷入泥坑,以致步步跌进深渊。

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来说,自始至终都应该懂得从政为官是为了什么,这个问题想清楚了,想正确了,就可以做出明智选择。自始至终都应该确立一种价值观——“当官发财两条道,当官就不要发财,发财就不要当官”。如果在这个问题上,含含糊糊甚至价值观相反,迟早会栽大跟头。

在诱惑面前,应始终保持如临深渊、如坐针毡的心态,牢记“堤溃蚁孔、气泄针芒”的古训,严以修身、正心明道、防微杜渐,时刻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。

来源:人民网-中国共产党新闻网